您的位置:顶格网 > 杂谈 > >正文

​害死小萝卜头的帮凶杨钦典,不仅没被枪决,还活到2007年才去世

摘要害死小萝卜头的帮凶杨钦典,不仅没被枪决,还活到2007年才去世 照片上这个两鬓斑白、满脸沧桑的老人,是杀害小萝卜头的国民党特务。 但他也是在“11·27大屠杀”中,放走白公馆...

害死小萝卜头的帮凶杨钦典,不仅没被枪决,还活到2007年才去世

照片上这个两鬓斑白、满脸沧桑的老人,是杀害小萝卜头的国民党特务。

但他也是在“11·27大屠杀”中,放走白公馆19名革命烈士的人。

而这个转变,还源于狱中革命烈士罗广斌的一句话。

当时,罗广斌对他说了什么?建国后,这个特务又面临怎样的结局?

01 杀害小萝卜头

1949年11月,新中国已经成立一个月,国民党败局已定。

然而,撤离重庆前夕,丧心病狂的国民党特务还制造了一场震惊中外的“11·27大屠杀”。

无数被关押在歌乐山白公馆与渣滓洞监狱的地下党与爱国人士,牺牲在了彻底黎明的前一刻。

当时,白公馆的第一个遇难者是著名爱国将领黄显声。

然后第二个、第三个……这场屠杀一直持续到深夜。

直到仅剩19名时,五里之外的滓洞监狱打来了电话。

令人愤怒的是,电话那头,特务轻描淡写说着他们那儿人手少,还有百来人没“处决”,要求白公馆这边的人赶紧去支援。

就这样,一帮杀手特务走了,剩下的屠杀,则交到白公馆看守长杨进兴手上。

只不过,此人是个贪生怕死之辈,他打电话叫那批杀手回来,就带着亲信跑路了。

如此一来,白公馆里就只剩下看守班长杨钦典和伙房杂工李育生。

他们非常清楚,如果自己动手,就成了国民党的替死鬼。

就在杨钦典不知所措的时候,被关押在白公馆的我党同志罗广斌给他指了一条明路:“放了我们,给你自己留一条后路吧!”

闻言,杨钦典面色为难,内心却已经动摇。

因为他早就不想为国民党卖命了。

七年前,24岁的杨钦典从西安军校七分校教导团毕业,成为胡宗南部的一个骑兵。

出生河南穷苦农村的他,没接受过什么教育,更分不清什么好坏。

他参军目的,不过是为了混顿饱饭。

后来,他因为身材魁伟,被派往警卫团,当过蒋介石、孔祥熙、宋子文等人的警卫,并于1945年成为白公馆看守班班长。

起初,杨钦典觉得这是一份轻松的好差事。

然而随着目睹白公馆的滥施酷刑,以及与“政治犯”的接触,其内心的不安越来越强烈。

他惊奇发现,里面关押的人,和自己此前在国民党内部接触的人相比,才是有本事的好人。

所以,杨钦典平时也不为难他们,对于他们加油鼓劲的行动,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或许正是因此,以罗广斌为首的革命人士,觉得他是可以感化的对象。

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就对杨钦典进行革命宣传和教育。

杨钦典对此并不排斥,时间久了还觉得有道理。

就这样,他开始愿意在职责内偶尔帮个小忙,比如传口信、延长放风时间。

在白公馆,他常看见“犯人”被执行枪决。

可他们脸上却没有一丝畏惧,反倒含笑告别狱友,一路高呼革命口号,至死都拒绝下跪。

此情此景,让杨钦典深受震撼,内心逐渐向我党人士靠拢。

奈何,从小胆怯惯了的他,还是不敢明面上反抗国民党。

1949年8 月,杨钦典等人收到了处理杨虎城及其秘书宋绮云一家人的密令。

当时,他颤抖着手掐住了宋绮云的儿子——小萝卜头宋振中的脖子。

可见孩子痛苦呻吟,杨钦典始终没能收紧自己的手。

一旁的特务杨进兴见状,走过来用刺刀结束了小萝卜头的生命。

多年以后,杨钦典都无法忘记,宋绮云妻子倒下时还要求特务们放过孩子的模样,无法忘记小萝卜头戛然而止的哭声。

每每想到此事,他都备受煎熬,感觉自己罪孽深重。

如今最后的“大屠杀”来临,这势必比此前更残暴。

再加上听了罗广斌的劝说,杨钦典心中一时害怕极了。

他不想像其他特务那样从此走上逃窜流亡之路,可也不敢冒着生命危险释放我党人士。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渣滓洞方面不时传来枪声。

杨钦典该如何选择呢?

他又一次看了看罗广斌,最终下定了决心……

02紧要关头弃暗投明

罗广斌是经典革命文学《红岩》的作者,父母是国民党高官,哥哥罗广文还是国民党兵团司令。

但他却独自清醒,在1944年与家里人决裂,到昆明西南联大附中读书。

这期间,罗广斌与许多革命青年、共产党员交上朋友,最终坚定走上共产主义道路。

不幸的是,1948年9月,他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

在白公馆,罗广斌没事就爱找杨钦典谈话开导。

杨钦典也对他为穷人而干革命的精神,佩服万分,两人就这样渐渐熟络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罗广斌还悄悄告诉他:“你知道吗,新中国成立啦!”

见杨钦典胆战心惊的样子,他又说,“国民党要完了,别再替他们卖命了!”

闻言,杨钦典苦笑了一下。

他何尝不知道要给自己留条后路,他也有妻儿老小,可特务的凶残让他心生惧意。

而且,他自知自己双手已沾染鲜血,成为杀害革命人士的帮凶。

尤其是小萝卜头的惨死,如何能洗清这污点?

因此他没有回应,举棋不定,直到我党快打进城了都还在犹豫。

罗广斌显然看出他的心理,急忙劝说:“老杨,要赶紧拿定主意,想办法把我们放出去。重庆眼看着就要解放了,错过了这个机会,到时候你想立功赎罪也晚了 !”

杨钦典还是顾虑,吞吞吐吐说道:“杨进兴他们肯定会要我的命。再说,共产党会饶了我吗?”

他话音刚落,罗广斌就作出三条郑重保证:保证解放军不杀他;证明他为共产党做过不少工作,争取让政府给安排工作;保证不再追究他的过去。

得到承诺,杨钦典总算放下心来。

他不再犹豫,立马把牢房钥匙和锤子交给罗广斌,叮嘱道:“打开房门后就把它们扔下水道,过会儿听我在楼上跺三脚,你们就赶紧出来。”

接着,杨钦典上楼观察了片刻外围的情况,然后楼板上响起“咚、咚、咚”的声响。

听到信号的众人飞快冲出了白公馆。

谁料,他们刚到门口,就赶上从渣滓洞返回的杀手。

见状,大家不顾一切向后坡山林冲去,最终,白公馆幸存下来的19位革命者全部安全脱险。

而作为一个既杀过我党人士,又救过我党人士的杨钦典又会迎来怎样的结局呢?

03 二度立功再救人

1949年12月1日,在解放军攻进山城重庆的第二天,杨钦典就来到公安局自首。

而罗广斌等人也信守承诺,立马出面为他作证。

最终,政府对杨钦典做了宽大处理,还决定给他安排一个公安局的职务。

不过杨钦典没有留下,他说自己能将功补过,就已经很满足了。

最终,杨钦典只是收下了政府提供的路费,便回到河南漯河市源汇区大刘镇周庄村老家,决心一生务农。

直到1966年,杨钦典几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到头了。

“国民党特务杨钦典”被捕入狱、判处有期徒刑 20 年。

当年那19个革命同志也先后遭调查。

彼时,杨钦典被逼指认他们不是自己放出来的。

但他顶着巨大压力,坚持事实,绝不说违心的话。

此举在关键时刻又一次挽救了那19 名同志。

后来,有当事人说:“他当时如果违心地说我们不是他放出来的,那就坏事了,我们纵使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动荡结束后,那些被救的同志也到处为杨钦典奔走,证明他无罪。

1982 年,重庆市政府调查清楚真相,将人无罪释放。

只是,当杨钦典回到家乡,才得知老伴已经病故,大儿子受到牵连被撤了职。

但他没有抱怨,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的报应。

其实,政府认可过杨钦典的将功折过,孙子杨新华还顺利参了军,乡亲们也从没讽刺过他,还肯定其一生功大于过。

只是杨钦典心中一直怀着深深的忏悔。

他很少提自己立下的功劳,平时总教育孩子们要当好人,做好事。

到了老年,大儿子先走一步,他生活过得很拮据。

别人叫他向政府申请补助,他却觉得自己有罪不该享受。

2002年,小萝卜头的二哥宋振华带着女儿来找过他。

当时,杨钦典的第一反应就是“报应”来了。

结果人家根本不是来兴师问罪的,而是带着礼品,向他了解当年家人在白公馆发生的事情。

杨钦典还是很惶恐,他向宋家人诚恳地道歉,然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回忆了当年的点点滴滴。

无独有偶,四年后,杨虎城将军的孙子杨瀚也找到他。

临走前,他还握住杨钦典的手,真心祝福他活到110岁。

尽管不愿回顾不堪回首的旧事,杨钦典还是积极配合一些纪念活动,现身说法自己和革命烈士的故事,尽力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也算是一种弥补。

2004年,“11·27大屠杀”55周年悼念活动中,86岁的他蹲在殉难烈士的墓碑前,老泪纵横,嘴里还不停说着:“我对不起你们,我对不起你们……”

2007年11月17日,89岁杨钦典在愧疚中走完了非同寻常的一生。

虽然他一生充满悔恨,但功是功,过是过。

当年,他的义举挽救了19个革命人士,保留了遇难烈士血和泪的嘱托,也挽救了他自己的命运,改写了一段历史。

这个意义上,他为国家人民实打实立下了奇功,大众的普遍评价也是功大于过。

参考资料

宝山,远村.杨钦典的“黑”“红”人生[J].党史文汇,2009,(06):44-49.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