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仲是唯一能让纣王改过的人,为何选择离开朝歌?他在担心什么
闻仲是唯一能让纣王改过的人,为何选择离开朝歌?他在担心什么
在小说当中,由于纣王宠爱苏妲己,于是就对苏妲己的话言听计从,继而导致朝政败坏,烽火四起。在这种情况之下,不管是谁对纣王进谏,都不会得到好的下场,所以在整个的纣王的身边,几乎没人敢再对纣王说实话,更别提斥责纣王了。
但是在整个的商朝当中,还有一个人能够劝谏纣王,那就是闻仲闻太师。
其实在小说的一开始,闻仲闻太师就出场了,只是由于他需要带兵平定北海的叛乱,所以长时间不在纣王的身边,这就给了苏妲己可乘之机。而当闻仲闻太师胜利回来之后,整个的商朝已经大变样了,最令他痛心的,就是亚相比干之死。
于是乎,在书中就出现了精彩的闻仲对纣王条陈十策的故事。可以这么说,闻仲是唯一能让纣王改过的人,他所提出的十条策略,如果纣王每一条都允许的话,那么估计就没西周什么事了。只是在纣王的心里,已经完全认定了苏妲己的无辜,所以对于闻仲所提出的十策,之允许了七策,另外三策,纣王不敢直接反对,但也是能拖就拖。这剩下的三策就是:拆鹿台、贬苏妲己和杀死费仲、尤浑。
尤其是在小说当中,闻仲闻太师都已经当着纣王的面,痛打了费仲和尤浑,闻太师只要再坚持一下,纣王就有可能改变!可是,他却没有选择坚持下去,而是选择了离开朝歌!为何他不再坚持了?为何选择离开朝歌?他在担心什么?
关于闻仲不再坚持的描写,在书中第二十七回《太师回兵陈十策》中,是这么写的:
闻太师见纣王再叁委曲,反有兢业颜色,自思吾虽为国直谏尽忠,使君惧臣,吾先得欺君之罪矣。太师跪而言曰:“臣但愿四方绥服,百姓奠安,诸侯宾服,臣愿足矣,敢有他望哉?”纣王传旨将费、尤发下法司勘问。七条条陈,限即举行,叁条再议妥施行,纣王回阙,百官各散。
在上面这段描写当中,通过闻仲的心理描写咱们可以看出,他之所以不再坚持的原因,就是担心自己在还没有改变纣王之前,自己就“先得欺君之罪矣”!也就是说,闻仲担心自己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他才选择不再坚持下去。
说到底,纣王虽然有点惧怕闻太师,但闻太师终究只是一个大臣。就像纣王训斥夏招所说的那样,在当时的商朝,“自古以来,那有臣弑君之理?”闻仲只是一名大臣,只是威望稍微高一点而已,他最终还是不敢背上欺君的罪名的。所以,他选择了不再坚持,他担心自己会成为欺君之人。
那么闻仲不再坚持也就算了,今天不能让纣王答应,还可以选择明天,明天不行,那就换成别的日子,只要纣王答应就可以。但是,闻仲不仅不再坚持了,还选择了离开朝歌!他这一离开朝歌不要紧,不仅连纣王不答应的三条不能执行,就连已经答应的七条,也不能很好的落实了。
那么,闻仲是如何离开朝歌的呢?对此,在书中也有一段描写:
闻太师道:“元帅今反了东海平灵王,老夫来与将军共议;还是老夫去,还是元帅去?!黄元帅答曰:“末将去也可,老太师去也可,但凭太师主意。”太师想一想道曰:“黄将军你还随朝,老夫领二十万人马,前往东海,剿平反叛,归国再商政事。”
在上面这段描写当中咱们可以看出,虽然是又反了东海平灵王,但是在派谁去平定叛乱的时候,也不一定非得是闻太师去不可。上面说得很清楚,不管是闻仲还是黄飞虎,只要去一个人,都能平定这次叛乱,所以黄飞虎才表示“末将去也可,老太师去也可,但凭太师主意。”
而闻仲给出的答案却是“黄将军你还随朝,老夫领二十万人马,前往东海,剿平反叛,归国再商政事。”不仅仅给出了答案,而且在给出答案之前,闻太师还“想一想”才给出这个答案的!那么,闻太师为何要“想一想”?他在想什么呢?
虫子天下个人觉得,闻太师之所以要想一想,主要来源于一下两方面原因:
其一,就是在为自己离开朝歌寻找借口!
因为现在整个朝歌的人,都在期待闻太师能让纣王变成原来的样子,但是闻太师自己却很明白的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与其在众人面前丢脸,还不如眼不见心不烦,一走了之!一旦将来出现任何之情,罪名也落不到自己的头上。
其二,就是在给黄飞虎施加压力!
虽然说现在的纣王已经变得不可理喻,但是这毕竟是在闻太师平定北海不在朝歌的期间。在这期间,黄飞虎作为统军元帅,并没有尽到劝谏纣王的责任,反而让纣王愈演愈烈,对此,闻太师是不满的。所以,在选择离开朝歌的时候,还特别叮嘱黄飞虎“朝纲无人全赖将军,当今若是有甚不平之事,理当直谏;不可钳口结舌,非人臣爱国之心。”
从闻太师叮嘱黄飞虎的这段话咱们可以看出,这一方面是训斥,一方面是施加压力。但是闻太师怎么不想一想,在整个的商朝,连闻太师这样德高望重的人,都不敢对纣王怎么,其他人有怎么敢呢?
所以,闻太师一离开朝歌,纣王就再也没有了惧怕之人,于是乎,就给了姬昌可乘之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