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决定不攻金门马祖让金门马祖继续留在台湾国民党手中,连载
中共决定不攻金门马祖让金门马祖继续留在台湾国民党手中,连载
炮击金门——国共两党在炮火中的“默契”连载
蒋介石关于不后撤的表达使美国政府十分恼火。杜勒斯在蒋介石谈话的翌日,即以训斥的口吻指责说,如果美国能够争取到大陆和台湾之间都放弃武力对峙,而台湾却仍在金门、马祖等岛屿保持庞大的军事力量,则是愚蠢、不明智和欠谨慎的,并再次兜售“托管”台湾之说。9月18日,杜勒斯在联合国大会的演说中,表示美国“希望很快地实现停火”。美国政府开始在私下劝说台湾当局从金、马撤军。美国的主张遭到了台湾方面的坚决反对,双方矛盾愈益尖锐,甚至公开指责起来。
杜勒斯话音刚落,就遭到蒋介石的反驳。他对美国记者说,杜勒斯有关放弃金、马,停止海峡两方军事对峙的建议,只是片面的声明,台湾当局并无非接受不可的义务。
29日,蒋介石在记者招待会上声称,台湾将固守金、马,“不容为了考虑盟邦态度如何,而瞻顾徘徊”,必要时,台将独立作战。
30日,杜勒斯在记者招待会上给以还击,说“如果有了停火,仍然在金、马保持庞大的军事力量是愚蠢的、不明智和欠谨慎的”。
10月1日,蒋介石又立即反驳,说假定杜勒斯先生说过这些话,这也只是单方面的声明,我的政府没有任何义务来遵守它。
进入10月后,炮击行动预期的目标已经一一达到,但美国、蒋介石方面,都还没摸透毛泽东的真实意图。甚至参加炮击的广大指战员,也不清楚最高统帅的整体构思,还在摩拳擦掌,以为紧接u着炮击的,是渡海作战,收复金、马,然后红旗直指台湾岛。
可此时毛泽东与身边人员谈论的话题,已经是“现在我们不拿台湾,可能10年、20年、40年都不去拿台湾。向金门打炮,也不是为了解放金门。”他已经在考虑停止炮击了。
美台在金、马问题上的争吵,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为了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毛泽东决定不攻金、马,让金、马继续留在台湾国民党手中, 以便以后对金、马、台、澎问题一揽子解决。
10月5日,毛泽东突然要彭德怀、黄克诚并转告福州军区政治委员叶飞和司令员韩先楚,命令福建前线部队:“六、七两日我军一炮不发;敌方向我炮击,也一炮不还。偃旗息鼓,观察两天,再作道理。”接着,中央军委根据毛泽东的意图,做出了“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决策,其目的在于:减轻对金、马的军事压力,使金、马国民党军能够生存下去促使其守而不撤;同时,又要使其处于紧张状态,拖住美国不得脱身。总之,临机应变,掌握主动,以利统一解决台、澎、金、马问题。
10月6日凌晨2时,毛泽东又改变了主意,发布了准备推迟几天发的并亲自起草以彭德怀名义发的《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宣告了毛泽东新的战略构想的实施。“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台、澎、金、马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是另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
大嶝岛,炮击金门的主战场
书中开篇的文字 是:“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归根到底,美帝国主义是我们的敌人。“将停止炮击的时间延长到一周,并敦促蒋介石同大陆就和平统一问题,进行谈判。至此,以炮击为主的军事斗争,开始向以政治斗争为主的谋求谈判转换。
10月9日,蒋介石发表“双十文告”,再次强调要“坚守”金、马,绝不后撤。
13日,毛泽东又亲自起草给福建前线部队的命令,鲜明地指出打和停的原因:“兵不厌诈,这不是诈。这是为了对付美国人的。这是民族大义,必须把中美界限分得清清楚楚。”此后,在金门炮战中出现了一种战争场景:对金门只单日打炮,双日则不打炮。国民党似乎也心领神会,仅在单日偶尔发炮还击。到后来,福建前线部队又停止实弹射击,只打宣传弹。
恢复炮击后,法新社驻台北记者发出的消息说:台湾当局人士在炮击之后“显然松了一口气”。当杜勒斯要蒋介石公开声明,“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都不与中共和谈,蒋介石默不作声”。
从10月25日以后,金、马地区的炮战,成为纯粹政治意义的行动。例如11月3日,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大打一天。“打1万发以上,对一切军事目标都打。以影响美国选举,争取民主党获胜,挫败共和党。同时使蒋军得到拒绝撤走的口实。”除此之外,双方都象征性的把炮打在对方的海滩上,没有丝毫军事意义。
久而久之,西方一些明眼人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炮战是中共与蒋介石之间对付美国的“一种默契”。台湾海峡的局势,又趋缓和,而美国“划峡而治”,搞“两个中国”的蓄谋彻底失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