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唐五代第一猛将李存孝为什么会被五马分尸?
残唐五代第一猛将李存孝为什么会被五马分尸?
所谓的“王不过霸,将不过李”,霸是指西楚霸王项羽,这个李就是指李存孝,也就是说将军里面没有超过李存孝的,李存孝算的千古第一将。但是不同的时代的人物来比较起来可能有点勉强,因为时代背景,历史机遇都不相同。但是说李存孝是残唐五代第一猛将应该是没有异议的,但是作为一代猛将却最终被五马分尸,却是为何呢?
在演义和民间传说中,李存孝一生充满传奇。首先他的出生就特别奇异。《残唐五代史演义传》说其母崔氏梦见石人而怀孕生下李存孝。还没有结婚就怀孕,这在古代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家里人就把他们母子赶出家门。母子两个无处可住,就在破窑住下,每天靠乞讨为生。一天,他们走到一个石像的旁边,看见石像的头掉落下面,李存孝的母亲就让他把石像的头放回去,结果,石像的头放上去后,石像立马合成一体。他的母亲说安头为姓,遂取名安景思。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出生和姓名的由来非常神奇,有点神话色彩了。历史上很多名人降生都有着奇异降生的传说。这种奇异的降生预示着他以后的不同寻常。
李存孝从小就天生神力,勇武非凡。放羊时,因为一只大老虎突然扑进羊群咬死了一只羊。 李存孝大怒,几拳就把老虎打死了。晋王李克用那天正好路过,看到了安敬思打虎的过程,大吃一惊,没想到有如此力大无劳的人。并且他随手一扔,就把老虎扔过山涧。晋王让士兵去提那个老虎的尸体,但是没人能提得动。。李克用见他如此英勇就把他收为义子,起名李存孝。李克用义子很多,李存孝排名十三,又称为十三太保。
李存孝在战场上为李克用攻城略地,一路过关斩将,他可以说是"打败天下无敌手"。像《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说他十八骑取长安、打破石岭关、生擒孟绝海、力杀四将、火烧永丰仓、数回合战胜第二的王彦章、活捉邓天王、病挟高思继等,展现出无与匹敌的战力。史书上主要体现了李存孝在收复潞州、保卫泽州、为晋王争夺晋、绛、邢、洛、磁五州中所表现的勇猛与智慧。但是在李存孝攻陷潞州后,在随后的论功行赏上,并没有给予李存孝应得的赏赐和官位。李克用却任命康君立为昭义留后(类似代理昭义节度使,负责泽、潞二州等地盘,),仅以李存孝为汾州刺史。李存孝心存不满,认为潞州是自己打下来的来,应该封自己为主帅,怎么能把主帅位置让别人呢。
自此,李存孝心里不平衡,开始有意出工不出力,以至于后来反叛李克用。李存孝的叛变让李克用大为愤怒,亲率大军讨伐李存孝。李存孝被围后登城向李克用哭诉,自称被人中伤,所以反叛。由于李存孝和李克用的妻子刘夫人关系特别好,后来李克用派自己的妻子进城,经过刘夫人一番劝说,李存孝就和刘夫人一起去见李克用,李存孝跪地认罪痛哭,然而却被李克用车裂(五马分尸)。残唐五代第一猛将却落个如此凄惨下场,岂不悲哉!
当然站在李克用的立场来看,或者从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上来看:李存孝作为养子,背叛父亲,罔顾养育之情,可谓不仁不义;作为部下,背弃旧主,不念感遇之恩,可谓不忠不孝。如此死不足惜。
但是李克用的做法也促使了李存孝反叛,如果打下潞州后,论功行赏,让李存孝当潞州主帅或者就没有李存孝后期的反叛。李克用当时是怎么考虑的不得而知。也许觉得李存孝英勇非常,如果又给其高位和权力,功高震主,以后不好驾驭。或者觉得李存孝是义子,如果给其权力大,功劳又大,自己死了以后时,自己的亲儿子接班后,李存孝会搞出什么乱子。历代开国皇帝诛杀功臣,不都是为了后代们更好地治理国家吗?但是李克用当时的实力还不足以称帝,就开始自废武功,以至于朱温做大,先建立梁朝。所以李克用杀李存孝还是有点早了。开拓疆域正时用人之际却诛杀自己的猛将,有一点不够明智。李克用如果考虑得更深远一点,在对待李存孝上也许会有更好的办法。
对于李存孝来说,作为一个一无所有的人,投身于李克用这个大平台,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出自己的才能,为李克用建功立业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才能。同时作为李克用的义子,和主将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取得更为优越的地位和优厚的赏赐,难道不好吗?如果没有李克用提供的舞台,又如何展现自己的才能呢?这一点从其反叛后的表现可以看出来,第一猛将又如何,能独立打下一片天下吗?能成为一镇诸侯吗?还不是被李克用围困并擒拿。
李存孝的失误有三。第一,应该恪守本分,领导给什么就接受,不要给领导提条件。所谓的雷霆雨露俱是天恩是也,何必因为没有按功分配而不满呢?领导考虑全局问题,不可能事事随你心意的。第二,即使不满也不应该反叛作为养子,背叛父亲,有违人伦,实为不智。第三,既然反叛了,就不应该相信被原谅,竟然跟着其义母乖乖回去道歉,认罪,真是糊涂。所以说李存孝勇则勇,但不够明智。无论什么时候反叛了原先的阵营,再回去都可能善终,即使不被处罚,也会被搁置不用的。近代可以参考张学良的待遇。
总之,李存孝之死实在咎由自取,看不清现实,看不清自己的实力。总以为武力超群,就是一切。所以说认清自己,认清现实才是最重要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