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反击战最出色将领163师边贵祥、吴恩庆两位老英雄二三事
79年反击战最出色将领163师边贵祥、吴恩庆两位老英雄二三事
作者:张成诗外
边贵祥,1928年2月3日出生于河北香河县大青庄务村,1944年8月入伍为晋察冀军区冀东纵队(下辖12、13、14旅,1945年成立,此前为冀热辽军区;后与冀东军区合并,纵队和军区司令员均为詹才方,无18旅,有18军分区)战士,1946年入党。
1948 年任48军142师424团三连三排长,1949年大军南下时任424团副连长,1952年任1连连长。1953年初任一营参谋长,年底任三营营长。1957年调任55军作训参谋,1962年任430团(红一团)副参谋长,年底任参谋长,1965 年任红一团团长。1968年任163师副师长,1968 年到 1969 年,曾随中国军事代表团赴国外任军事顾问。1970年1月任163师师长。1979年2月至3月,指挥163师同登—谅山战役,9月,任海南军区副司令员。1989年离休。曾在南京高等军事学院速成系学习。1955 年被授予大尉军衔。2008年9月1日10时48分,逝世于广州军区总医院,享年81岁。
“边师长”与“吴政委”
罗良伟
在编写《热血铸军魂》一书的时候,有很多人谈起老师长边贵祥、老政委吴恩庆。他们说,边师长和吴政委既是红一团又是163师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要编写关于团史和师史的书籍,他俩的事迹必不可少。下面叙说的是人们传说的有关边师长、吴政委的一些轶事。沧海遗珠,以飧读者。
“黑脸师长”边贵祥
边贵祥是红一团的传奇。1944年人伍后,他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是在著名的红一团里从战士成长起来的一名优秀军事指挥员。有人说,边贵祥的戎马一生可用“勇猛”二字概括。
大难不死
英模人物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边贵祥的战友给笔者说起了1948年攻打隆化时他的一段趣闻:当时在424团(红一团的前身)当兵的边贵祥,在参加隆化攻坚战中,他ll担任爆破任务,一次又一次挟着炸药包冲向敌人阵地,把一个又一个敌人的明碉暗堡送上天。正当他干得正欢时,突然,一个堑壕里的敌人向他打来一梭子弹,他中弹数发,其中头部一发,当场倒下不省人事。
救护队把他从战场上救下抬回营部时,已生命垂危,医务人员都暗暗摇头。包扎后,民工把边贵祥抬到房外,这时敌人的炮弹像雨点一样落在营部四周,许多民工和救护人员当场牺牲,其中有一发炮弹还呼啸着落在边贵祥身边,但万幸的是炮弹没有爆炸。大难不死的边贵祥又活了下来。其实像这样的经历在边贵祥的战斗生涯中经常可见。
有功不居
照常理,像边贵祥这样戎马生涯几十年,档案袋里应该有一大把军功章吧,可是笔者查遍了现存的资料,很少有他立功的记录。了解边贵祥的人说,不要功、不争功,是边贵祥的一个鲜明特色。战争年代,组织上因边贵祥作战勇敢,数次要给他记功,他都坚决推辞。他说:“自己是放牛娃出身,是党和军队养育了我,使我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现在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算什么功。”
边贵祥当领导后,特别是自卫还击作战结束后,上级要给他记功,他仍坚决不要。他说:“官兵们在战场上出生人死,给他们立多大的功,人们都不会有意见,但作为领导干部,如果也记上功就有贪功之嫌了。越是领导,对自己的要求就应越高,争功诿过最容易败坏部队的风气。这样的事我不能开先例。”
边贵祥不但辞功,而且也杜绝扬名。自卫还击作战时,新华社、人民日报社、解放军报社等几家国内著名的新闻单位,先后派来了许多记者到师进行战地采访。对于热衷争彩头扬功名的领导来说,这是一个送上门的绝好机会,巴结还来不及。但边贵祥就是这么“不开窍”,他不但不买记者们的帐,而且还把所有的记者都晾在招待所,杜绝任何记者进入师指挥所,没有师指挥所的特许,也不准随意进入战斗地域。
在所有参战部队的随军记者中,163师的随军记者是最闲的,许多记者因没法完成报道任务而对边贵祥产生怨气。有的记者说:“再大的官我们都见过,一个师长算什么?”有的甚至说,回到北京一定要告他。但边贵祥仍我行我素,他说:“师长的官是不大,但在我的地域内活动,就得听我的。这是战争。”
战后,许多人对边贵祥的此举迷惑不解:为什么不准记者进入师指挥所采访?大好的扬名机会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他说:“记者进人前线指挥所,当领导的要忙于接待、汇报,牵涉精力,影响指挥所的正常秩序。我们当时的任务是打好仗,而不是扬好名。再说指挥所有许多核心秘密,涉及到千百官兵的生死,万一不小心泄露出去,这个责任谁负得了。仗没有打完,我们在指挥所又没有危险,有什么值得写的,照什么相。要写、要照就到第一线去,官兵在那里出生人死,他们才值得报道。”
上了敌人悬赏手册
1996年春,为凭吊在1979年那场边境战争中牺牲的战友,笔者重返了边防地区。当年鏖战的地方,如今已是高楼迭起,车水马龙,成为边境经济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在边境集市的一家废品收购点,笔者在一堆收购进来的旧书、旧报中,看到一本泛黄的、当年敌军的作战宣传手册,翻阅时看到这么一句:“活捉边某某”。收购点的老板——一位近 60 的老人给我解释说:“这是指当年的师长边贵祥。”
当年参战的部队好几个师,为什么敌军要把边贵祥独书一下?一位当年参加过那场战斗的老同志对笔者说:一是边贵祥是从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优秀军事指挥员,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二是边贵祥曾以中国军事顾问的身份,在越南两年多,参与和筹划过一些重要军事行动,对越军的战略、战术、兵力配置比较熟悉;三是边贵祥素以勇猛出名,他带部队讲究从实战出发,任何时候都以战斗力的标准来要求部队,练为战,部队官兵素质高。
边贵祥常说:“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员,就是要部队时刻保持战斗状态。”正因为如此,边贵祥管理部队是出名的严,在他手下训练,要时刻做好掉一身肉、脱几层皮的精神准备。一些友邻单位的官兵看了师的训练,都暗暗赞叹:他这个师的官兵真是铁打、钢铸的,是广州军区数得着的拔尖部队。
在边师长和吴政委任职期间,部队上下都时刻保持高昂的战斗士气。
毕生最辉煌的一仗
自卫还击作战中,上级赋予该师但任主攻谅山的重任。这是敌方军事重镇。全师不负众望,在战斗中,攻克谅山,取得了歼敌军王牌第3师一部、“英雄团”敌12团全部的辉煌战果,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大的胜利,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据民间统计,163师出境作战24天,共歼敌5,861人(其中毙5,293人,伤530人,俘38人),战绩列全线参战各师(共29个陆军师)榜首。本部伤亡2,200余人,敌我交换比为2.64:1。。
吴恩庆:能谋善战敢批爱管的“军事政工干部”
曾有这么一句顺口溜在全师流传了 10 年多:“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吴政委来检查”。这并不是说别人检查就不重要,而是因为吴政委这个人抓工作特别实,容不得半点虚的。他对弄虚作假者,一旦发现,不论你是谁,批评起来从不讲情面。曾有过不了解他的人,在这方面吃够了苦头。
九死一生
出生于雇农家庭的吴恩庆15岁就参加了革命,凭借屡屡战功,26 岁就当上了红一团参谋长。以后历任过北京高等军事学院战役系教员、教研室主任,军副参谋长、师政委,桂林陆军学院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平津战役、辽沈战役、南下追歼战、江西剿匪和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
吴恩庆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有几个比较鲜明的特点。
一是他作战勇敢。不论大小战斗,他都是冲锋在前,争担打头阵、当先锋的艰任。1947年10月,11纵队在“350”高地与候镜如率领的国民党第九十二军作战,当时任红一团二连指导员的吴恩庆带领全连冲锋陷阵,连续攻下敌人好几个制高点。战斗中,吴恩庆头部不幸中弹,当场有停止生命迹象。负责救护的连队副指导员王树声(后任师副政委)和战友们把吴恩庆从战场上抬下来时,发现吴已经死亡。
王树声只好从老乡那儿购了一副棺材,又派人在村头挖了一个坑。在举行了悼念仪式后,王树声叫落棺下葬。下土掩埋时,王树声突然听到棺材里有响声,忙叫埋棺的人停下,待打开棺材一看,吴的四肢已在蠕动。经抢救,吴又获得着生。
像这样九死一生的经历,吴恩庆在日后参加攻打隆化,塔山阻击,密云战斗,南下歼追战,江西剿匪等战斗屡次遇到。因为他作战勇敢,敢打敢拼,所以他入伍不满9年,就以卓越的战绩走上了红一团参谋长的领导岗位。
培养敢战作风
吴恩庆不但自己作战勇敢,在他担任师团领导职务后,也努力培养部队敢打敢拼的顽强战斗作风。
在南疆自卫还击作战中,吴恩庆对部队的要求是:打硬仗、恶仗、近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战斗中,他告诉部下只要战果,不要伤亡情况,担任作战的部队伤亡再多、损失再大,没有完成任务就不能向上级叫苦。
时隔多年,当笔者问吴政委为什么不准部队报伤亡情况时,他说:“衡量一个部队作战的好坏就是看有没有按时完成战斗任务。在战斗中,伤亡情况最容易动摇上级的决心和布置。”正因为如此,在自卫还击作战中,全师打得顽强,战果辉煌。作战期间,全师没有一个被俘、变节的,没有一个贪生怕死的。
军事素质过人
二是军事素质好,理论功底深厚。1954年6月,吴恩庆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高等军事学院的第一批学员,在基本系学习了4年,成绩优异。毕业考试时,学院院长刘伯承元帅亲自主考。
学员抽考题,要当着众主考人的面回答问题,吴恩庆抽到的考题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条件主要是什么?”当时的标准答案是:兵力优势,作战勇敢,战术、战略灵活正确等。吴在答完标准答案后,还补充了一条:领导以身作则,处处带头,冲锋在前。
有许多在他身边工作、战斗过的人说:纵观吴政委大半辈子军营生涯,其所作所为无不包含在这几句话之内。
当时刘伯承院长听后,拍手连声称好,并对他说,你这样的思想当一名军事教员合格。
刘伯承到北京军事学院任职时,也把吴恩庆带了过去。吴恩庆在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执教近10个春秋。
1970年初从军事学院调任55军副参谋长。1970年9月,任163师政委。
吴恩庆在任师政委的10个年头里,逢上级领导机关来调查了解,或是给部队作报告,他从不要手下人员写讲稿,而是自己列几条纲目即兴发挥,而且讲得实在生动。很多机关干部说,只要把吴政委的讲话录音整理出来,就是一篇针对性、逻辑性很强的文章。
在自卫还击作战中,部队的许多作战方案,都是吴面对作战地图用口述,就把本师的作战意图、兵力配置、突击方向、后续战斗等一系列战斗方案述说了出来。
自卫还击作战胜利后,163师长达数万字的作战总结也基本上是由他口述、部下记录整理而成的。在他调离之前,还把机关人员集合起来,他对着地图讲了两天一夜的自卫还击作战的全过程,没有用一片稿纸。
堂堂正正只唯实
三是不唯上,只唯下,只按条例条令办,按规章制度办。
吴恩庆是从战争年代九死一生过来的,使得他对“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句话的理解特别深,他常以战斗力的标准来要求来建设部队,对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都深恶痛绝。
他常说“带部队就是要准备打仗的,搞花架子败坏部队风气,战时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的,带部队只能按条例条令和上级的规章制度办,其余的不管怎么说,都不行。”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上级来人检查,他讲究对口接待,即军事主官来,由师军事主官陪;政治主官来,由师政治主官陪,副职来由副职陪,师里其他相关人员只礼节性地见见面就行了,并且不准机关人员陪饭。
他的这些做法,对一些喜欢排场、图热闹的人员来说感到不近情理、太冷清,是老大作风。但对部队来说,减轻了许多压力,使得各级领导从繁重的迎来送往应酬中解脱了出来,能一门心思地扑下身子抓工作。
从严入手抓部队作风养成
四是他的工作思路明确,在工作中善于抓重点,抓难点,纲举目张。师长抓军事先行,他抓落后先行。哪儿问题棘手,哪儿问题多,他就往哪里奔,往那儿蹲,不解决问题不放手。对下级难办的事,他亲自抓、亲自干、亲自跑。
他敢于碰硬,对于违反原则的事,不论是哪级领导,他敢于扯破脸皮。刚开始,一些人对他的工作作风难以接受,对他凡事讲认真、讲实效的作法“恨”得要命。经过自卫还击作战的洗礼后,大家才感到这种讲求实效的工作方式对部队是有益处的。严谨、扎实对部队战斗作风的养成十分有益,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优秀指挥员和政工干部。
关于吴政委的传说还有不少,但一直没有见过他本人。1996年4月20日,笔者在《热血铸军魂》出版之前,在广州见到了已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吴恩庆老政委。
敢于做生死大手术
那之前不久他因颈椎骨刺增生,刚在广州军区总医院动过大手术,切除了两根颈椎骨又从大腿上切下一根骨头接到颈椎上。医生说,我们本来是反对给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做这种手术的,因为手术的难度十分大,稍不注意就容易留下后遗症——全身瘫痪。
由于他执意要做,广州军区总医院出于对老同志的爱护,组成了最强的医疗阵容,手术前后达3个多小时。
从目前情形看,手术十分成功,伤口恢复得很快,医生们都感到十分惊讶。他们说,像这样成功的手术(没有留下后遗症)是不多见的。出现奇迹的原因:一是得益于老人有坚强的意志;二是得益于老人多年的军营生活,身体非常健康。
吴政委听说笔者为出书的事走访他,不顾手术后言行不便,硬是出来接见,并与笔者谈了近3个小时。笔者发现吴政委虽已届古稀之年,腰板仍然挺直,精神依旧抖擞,表述的逻辑性很强。
要记住血的教训
当笔者谈起当年一些干部战士十分“怕”他的事时,吴政委深沉地说:“我们是从战争年代过来的人,血的教训告诉我们,‘慈不掌兵’,带部队是要打仗的,来不得半点虚的,如果平时不进行这方面的养成,关键时刻就不顶用。”
#头条创作挑战赛##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夏日生活打卡季##我在岛屿读书##头条家时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