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顶格网 > 杂谈 > >正文

​暂时分手莫相思

摘要暂时分手莫相思 文,聂桥 前言:当今的红学界人人都在为证明自己独出新裁的新说制造依据,而笔者却醉心每一个小环节的文学解析,尤其是对于《红楼梦诗词》的研究,只想还《红...

暂时分手莫相思

文,聂桥

前言:当今的红学界人人都在为证明自己独出新裁的新说制造依据,而笔者却醉心每一个小环节的文学解析,尤其是对于《红楼梦诗词》的研究,只想还《红楼梦诗词》一个真相,经过几年的不懈的努力,在红诗研究上有了长足的进展,从第一组诗贾雨村中秋诗到最后一首《芙蓉女儿诔》都有着比较详尽的分析,然而只有菊花诗诗十二首,除了最早的关于《菊梦》诗的解析文章《离题万里的菊梦诗》一文外,菊花诗的研究几乎停滞,并非是笔者没有看到其中的门道,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直到我通过追忆历史,才找到了“暂时分手莫相思”这个不错的切入点,接下来还会有几篇文章,希望能够从几首诗的解析对十二首菊花诗有一个总体的评价。

《残菊》一诗是《红楼梦》中十二首咏菊花诗的最后一首,由探春(蕉下客)所作,全诗如下: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对于此诗的解读并不太多,在网上能够查到的比较集中的一种解释基本是口号式的:

此诗为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诗,贾探春(蕉下客)作,是海棠诗社菊花诗中的最末一首。此诗作为小说人物诗,深刻展现了探春富于冷静理性的性格。“残菊”即“残局”,暗寓大观园少女们的悲剧命运。

这样的解读,并不是从诗的本身,而是以书中诗的作者身世命运出发。用得是所谓谁写的诗就代表谁的陈词滥调。然而,这样的解读明显是脱离了诗的原意,总会留下一些无法解释的矛盾。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最后的一联:“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诗中说的是“暂时分手”,那就一定会有长相聚的时候,但不管是续书还是林林种种的探佚,都没有探春与家人重聚这一出,否则也没有了“探春远嫁”时大家哭哭啼啼相送的那一幕了。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暂时分手莫相思”之句说得是探春吗?

当然不是了,我们先来看看相思一词:百度百科对相思一词下的定义是:

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悦而无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

因此,探春出嫁,成了人妻,哪来的相思,难道还有婚外情不成。如果是思念亲人,以《红楼梦》作者这样级别的顶级作家,绝对不会使用相思这一相体现男女之情的专用词汇来形容思念家人的。“思亲”那,“乡愁”啊等等词汇多得是,何必非用“相思”来混淆视听呢?因此,必须跳出《残菊》一定探春的自喻的框子。

下面要告诉大家的是“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就是讲述着一对生死相恋的情人间的相思故事:

在此,必须要指出蔡义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里对“知再会”一词作出了错误的解释:

知再会——“不知能否再见”的意思。......从“残菊”诗看探春,可之她“运偏消”时如菊之“倾欹”、“离披”,境况也大不如前,“万里寒云”、“分手”而去正是她远嫁不归的象征,所谓明岁再会、切莫相思等慰语,其用意也不过如同元春离别时所说的“见面尽容易,何必过悲?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不可如此奢华糜费了”那番话罢了。

按照蔡先生的意思,“好景不长”,“分手”,“不归”是主旋律。而“暂时分手莫想思”只不过是在“不知能否再见”的不确定情况下(探春远嫁——“再会”应该是基本不能实现)的一种慰语,说直白一点,就是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甚至有点扯蛋。就像元春,明知道自己到了一个“见不得人”的地方,与家人难以相聚,却要以“见面尽容易”来糊弄年迈的老祖母一样。

可是蔡先生完全把“知再会”三个字给弄拧了。如果单从这三字各自的字意来说。知——知道;再——再次;会——相会。累加起了就是“知道再次相会”。这一个典型的肯定句,可蔡先生的解释就变成了“不知能否”这样问句,查字典,知字无论如何也没有“不知能否”的意思,不过蔡先生也不是毫无根据,确实有很多文学精典里再有知的诗句多是疑问句型,如:

犹应更有前途在,知向人间何处行?——元稹《寄乐天》;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这些诗句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精典诗句,诗人也都是如雷灌耳。蔡先生这样套用似乎也不无道理。但是,我们要注意到,这些句子之所以成了疑问句,并不在这个知字,而是知字后边这些疑问句中常用的疑问词:“何处”、“多少”和“谁边”等。没有后边的这些词,凭这个知字能形成疑问句吗?最典型的是李白的秋风词中的“相思相见知何日”,这句诗看似与“明岁秋风知再会”有些相近,但实际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李白诗确实带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而这个不确定性并不由这个知字所决定的,而是由知后面的“何日”所决定的,因此,蔡义江先生“不知能否再见”用到李白的这句诗上倒是更加贴切。再看《残菊》中知字后所跟的两个字“再会”,完全没有一丁点的疑问的意思,靠这两个字和知字组合根本就形不成疑问句。因此,笔者要提醒大家,“知再会”三个字根本没有那么玄妙,就是明明白白说,(我)“知道(要和我心爱的人)再次相会”。

搞懂了“知再会”的含义,整个一联诗的意思也就非常清晰了。我知道我们还会再相会,就在明年的秋天(秋风),现在暂时的分手也不必过度思念了(一点不思念也是不可能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作者在菊花诗中选择这样一个命题,是否有相应的文学比照呢?这也正是我要告诉大家的。。笔者下面所讲的故事就是对“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的绝妙注角。这就是洪昇《长生殿》中杨玉环与唐明皇李隆基间的爱情故事。

杨玉环与唐明皇间的爱情故事可谓是尽人皆知,尤其是安史之乱,一代玉人杨玉环香消玉殒马嵬坡,唐明皇因此陷入深深的思念之中,这段历史,被当时的文人演绎成了千古绝唱,特别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还为故事安排了一个浪漫的结局。

李隆基思念爱妃,派了道士寻找杨玉环之魂,道士在蓬莱仙山找到了成了神仙的杨玉环。杨玉环见到了人间的天子使,回忆起了当年的往事:“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爱情的誓言让人无比感慨,然而,这一切终究也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天长日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到最后,李杨爱情故事还是以“长恨”画上了句号。

故事讲到这,有朋友可能要问,李杨的分手是生离死别,也不是“暂时分手”,二人也没有“再会”呀?

确实,在大部分杨贵妃的故事中,杨玉环死后没有相会过,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我们中国文化宝库里还有一部集李杨故事之大成的优秀作品,洪昇昆曲《长生殿》,在这部剧里,他就为李杨爱情故事安排了“再会”的情节。《长生殿》的最后一出戏《重圆》,杨玉环与李隆基一对生死情侣的钟情打动上天,在牛女双星的安排下,八月十五的夜里,在月宫举行了第二次婚礼,在仞利天上做了永世夫妻。面对着这样浪漫的“再会”,马嵬上的生离死别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暂时分手”。“再会”有了,“暂时分手”也有了,大家可能会注意到,还有一个还知字还没有落实了。“明岁秋风知再会”,我们前面已经阐述过了,“知再会”就是“知道再会”的意思,那在第五十出《重圆》之前,李杨二人是否知道他们会“再会”呢?岂止李杨,应该说参与此事的所有人事先都是准确地知道李杨二人要在八月十五日再会。我们看看在《长生殿》一剧是怎样表现“知再会”的。

第四十四出《怂合》:“再会”的组织者牛郎织女二星,在七夕相会之时,经过讨论,确定了八月十五安排李杨二人月宫“再会”,提供婚礼场所月宫的月主娘娘嫦娥也得到通知,并组织排练《羽衣霓裳舞》

第四十七出《补恨》:织女娘娘特意招已经作了蓬莱玉妃的杨玉环到璇玑宫,告知八月十五月宫相会之事,并请杨玉环代为转告太上皇李隆基。

第四十八出《寄情》:李隆基的特使道士杨通幽在蓬莱仙山见到杨玉环,杨玉环让杨通幽告知太上皇李隆基,八月十五夜与之月宫相见。

第四十九出《得信》:焦急等待杨玉环消息的李隆基终于等到了杨通幽带回的“再会”消息。

牛郎和织女,嫦娥娘娘,道士杨通幽,李隆基和杨玉环。在《重圆》一出出场的主要人物事先均已知道八月十五月宫再会之事,特别是故事的主角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知晓,更是具有特别的意义。可见,用“知再会”三个来形容整个的“再会”过程是何等的贴切!马嵬坡那一刻的悲催离别是显得那样的暂短,与重圆的那一刻相比又是那样的无所谓,这就是洪昇为我们创造的千古爱情悲喜剧的魅力所在!《红楼梦》作者在借菊花诗来抒发胸臆,你信吗?

——————————————————

草根说红楼公众平台,更多红楼梦美文!

草根红楼梦:caogenshuohonglou

关注就可以加入500人的每天讨论群

一群管理tulang1972

二群群主 yuanjun20100819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