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明四家
中国绘画:明四家
明四家
明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四人中沈周、文征明都擅长画山水,上承北宋山水画的传统;唐寅山水、人物都很擅长,他以南宋院体为法;仇英以工笔人物、青绿山水见称。四人各有所长,先后齐名。但除沈周、文征明有师承关系外,唐寅、仇英各有内格。因此"吴门四家"("明四家")只是明代四位成就很高、不同风格的大家,而并非一个画派之称。
沈周
简介
明代杰出书画家
姓名:沈周
别名: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
生卒年:1427年-1509年
朝代:明代
民族:汉族
籍贯:长洲(今江苏苏州)
代表作品:《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艺术生平
沈周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沈周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沈周中年时成为画坛领袖,技法严谨秀丽,用笔沉着稳练,内藏筋骨。晚年时性情开朗,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浑。纵观沈周之绘画,技法全面,功力浑厚,在师宋元之法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进一步发展了文人水墨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被誉为吴门画派之领袖。
沈周的山水绘画风格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向王蒙学习为主的细密精工的作品,鉴赏家们称之为“细沈”;一类是向吴镇学习为主的粗放作品,鉴赏家们称之为“粗沈”。沈周“细沈”风格面貌的作品很少,为世人所珍视。沈周的绘画创作历程可以大致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所作山水画,有的是描写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画的三远之景。而大多数作品则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
沈周的花鸟画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的风格,研究学者们总结为“早年淡雅沉静,中年信放恣意,晚年苍厚老辣。”这是一种大致上的分法,实际上沈周每个时期的作品都有不同面貌出现,他的花鸟画分设色和水墨两种。设色花鸟作品以淡色敷之,兼工带写,如《花下睡鹅图轴》;水墨写意作品传世最多,影响也是最大的。沈周中晚期水墨写意画法作品,手法多样,特别是其没骨画法和勾写法作品最具典型性。没骨画法作品如《辛夷墨菜图卷》、《枇杷图》、《石榴图》、《写生册》中的虾和蟹等等;勾写法作品如《蕉鹤图》、《写生册》中的鸽子等等。沈周花鸟画作品的风格是力求作品的内容以及形式的和谐统一,主要体现在主旨立意的倾向为“平淡天真”、题材的选择为“广泛涉猎”、构图的安排“巧妙”以及笔墨语言大胆创新这四个方面。
艺术成就
沈周的绘画为传统山水画作出了两大贡献:其一,融南入北,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如沈周的粗笔山水,用笔融进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丘壑增添了守人之骨和势,将南宋的苍茫浑厚与北宗之壮丽清润融为一体,其抒发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而变为宏阔平和。其二,将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沈周的书法学黄庭坚,书风“遒劲奇崛”,与他的山水画苍劲浑厚十分相似、协调。他又将书法的运腕、运笔之法运用于绘画之中。沈周同时还是一个诗人,至老年“踔厉顿挫,浓郁苍老”。他把这种诗风与画格相结合,使所作之画,更具有诗情画意。
沈周擅长画山水、花鸟,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沈周花鸟画虽向宋朝名家学习,但在绘画风格上有所改进,最终形成自己雅逸的画风;沈周的没骨花卉对恽寿平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王世贞称赞沈周的花鸟画,神采翩翩、奇妙写实。
作品欣赏
▲明代 沈周 《庐山高图》 纸本设色画 纵:193.8 厘米,横:98.1 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
沈周用庐山的崇高来比喻老师的学问与道德,同时庐山上有著名的五老峰,沈周就借万古长青的五老峰来祝贺老"币的寿诞。所以他选《庐山高》这个画题是含有特殊意义的。因取庐山的崇高博大赞誉其师,故画面上所画崇山峻岭,层层高叠,近似王蒙的笔法、布局,作危峰列岫,长松巨木,起伏轩昂,雄伟瑰丽。近处一人迎飞瀑远眺,比例虽小,却起着点题的作用。由于作者极善于虚、实和黑、白的均衡处理,故画面虽饱满却不觉得挤迫窒息。画面上水的空灵、云的浮动,再加上直泄潭底的飞瀑,使密实的构图里有了生动的气韵。整幅画笔墨显得坚实浑厚,景物郁茂,气势宏大,虽笔法师王蒙,但更显清新空灵,融"崇高"的人格理想与壮丽的大自然为一体,也揭示了画家的胸襟。
此幅画于成化丁亥(1467),取法为宋、元文人画传统,故精力专注,特为杰出。画中山石林木笔法全仿王蒙,益以本身功力,更觉浑朴雄健。,几无空处,山石融合了王蒙的解索皴与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法,先以淡墨层层皴染,再施以浓墨逐层醒破。笔法稳健细谨,不恣意逞任,用墨浓淡相间,於满幅布局中有疏朗之感,故觉实中有虚。而画悬泉百丈直泻冲下,涧水轻柔,云光山色极为精采。
▲明代 沈周 《迴溪试杖图》 绢本水墨,145×40.8cm 中国美术馆藏
沈周山水画有粗、细两种体格,此作属粗笔作品,纯以水墨为之,下部巨岩土坡相间,草木点缀,两树挺立直上,枝干枯硬,点画披离,以浓淡墨方笔点厾树叶,顿挫有力;中景数抹淡墨,约略示水岸,横点林木,轻松随意;山体简略敦厚,披麻皴擦后稍加渲染,浓淡墨点攒三聚五,顺山脊而上,既交代山体结构,又明晰节奏,并与淡墨轻染的洗练远山豁然拉开层次。全画用笔老辣,以方济圆,墨色枯中见润,勾染适度,尤其是仅勾轮廓、大胆留白的几处山体,正合“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空净爽透之意,试杖老者必是适惬、酣然。
右上自题诗“迴磎秋水涸,过雨晚山明。凉思生毛发,来酣试杖行。”款署“沈周”,钤“启南”朱文方印、“石田”白文方印,另有明代上元(今江苏南京)人景旸和诗一首,钤“景氏伯时”朱文方印。
景旸(1476-1524年),明江北四子之一,原籍仪真(今江苏仪征),字伯时,为正德年间一位诗文俱佳的才子,著有《前溪集》。
▲明代 沈周 《沧州趣图》 纸本设色,纵:29.7厘米,横:88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
简介
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姓名:文徵明
别名:原名壁,字征明,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
生卒年:1470年-1559年
朝代:明代
民族:汉族
籍贯:长洲(今江苏苏州)
代表作品:传世画作《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湘夫人图》、《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等。传世书作有《西苑诗》、《渔父辞》、《北山移文》等。著有《甫田集》,编有《停玉馆法帖》等
艺术生平
文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他虽学继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风格。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
文徵明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这路细笔山水属本色画,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气诸特征,也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
文徵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
文徵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
艺术成就
在临摹和学习古代画迹后,他的艺术风格得以创新。文氏绘画在用笔及风貌上虽然师从沈周,却并未被沈周雄强刚健、粗犷张扬的画风所笼罩,反而创造出秀丽、细润、雅致一路的山水。在苍劲浑厚之余而不失温润,笔墨没有干枯狂躁之弊,并运用许多书法的用笔来勾皴点染,表现力丰富,节奏感很强。而在用墨方面,文徵明也有许多创新之处。如他吸收了“云林墨法”那种惜笔如金的精神,并借鉴了赵孟頫、黄子久的墨法,并使之与“云林墨法错综”起来,其用笔精细、设色淡雅、构图缜密、意境清幽的山水画风格。这与他独特的审美理念有很大关系。文徵明崇尚古意,特别是赵孟頫绘画的古意,王蒙结构的繁密都被融入到自己的山水画中。故董其昌称他“精工古雅,有唐、宋名家风格,胜国画手不足师矣”。其山水画有青绿山水、细笔本色画、粗笔山水、仿古山水等风格,反映出其转益多师、面目众多的特色。其中细笔山水最能代表文徵明自己的山水画面貌,是他的本色画。
文徵明的绘画题材为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其创作题材,多表现文人雅士闲情逸趣。在文徵明的山水画中,最为人们称颂的是青绿山水画,能入神妙之境。但他的“粗文”与“细文”的墨笔山水也不容忽视。在人物画方面,他的人物画不画任何配景,反映了文徵明的美学思想。文徵明的审美意识中对“高古”、“古意”特别讲究。其人物画并不刻意追求外在的形似,更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精神,追求的是内在的神韵,格调高雅古朴,少有人企及。在花鸟画上文徵明也有杰出贡献,自成一派。其花鸟画水平并不逊于前人。
文徵明在书法方面亦取得突出的成就。他行、草、隶、篆各体皆工,尤其是楷书,可谓到达登峰造极的地步,是继王羲之、赵孟頫以后又一集大成的书法家。
无论在书法史还是绘画史上,文徵明都堪称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巨匠。其书画双绝,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通。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的领袖,门人、弟子众多,形成当时吴门地区最大的绘画流派。
作品欣赏
▲明代 文徵明《真赏斋图》 纸本淡设色 28.6×79cm 上海博物馆藏
▲明代 文徵明 《湘君湘夫人图》 纸本设色 100.8×35.6cm 故宫博物院藏
▲此为文征明嘉靖十六年所作大字行书《醉翁亭记》,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此作真力弥漫,气势磅礴,文氏书迹中也属罕见。
唐寅
简介
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
姓名:唐寅
别名: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
生卒年:1470年-1523年
朝代:明代
民族:汉族
籍贯: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代表作品:《骑驴归思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临水芙蓉图》、《秋风纨扇图》、《百美图》、《枯槎鸜鹆图》、《两岸峰青图》、《看泉听风图》、《牡丹仕女图》、《震泽烟树图》、《吹箫图》、《班姬团扇图》、《杏花茅屋图》等
艺术生平
唐寅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为“明四家”。
唐寅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山水画面布局严谨,山水造型写实生动,山势突兀奇峻,顽石个性突出,笔法精健,笔墨润滑。唐寅的人物绘画更是登峰造极,成为他绘画作品中的璀璨明珠,他的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人物造型生动,表情传神,人物取材多样化,既有宫廷仕女,又有民间歌姬,画中大多有所寄意,流露出对卑弱女子的同情和对封建礼教、伪虚道学的不满情绪,彰显唐寅所绘内容的多样性。他的画作多以仕女眉目嘴唇等来传递感情,以至于影响了后人对女子审美的模式。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
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唐寅早期绘画,“远攻李唐”、“近交沈周”。唐寅画得最多也最有成就的是山水画。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唐寅的水墨花鸟画基本上是以水墨提炼形象,墨韵明净、生趣盎然。其著名的还有《雨竹图》,画面以二组浓叶为主枝,后出淡叶,再出叶数笔以相呼应,叶均向下急趋,一派雨打竹叶之势。唐寅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风格丰润灵活,俊逸秀拔,几为画名所掩。其代表作《落花诗册》。唐寅擅画山水、人物、仕女和花鸟,尤以山水、仕女著称。
艺术成就
唐寅为传统绘画所作的贡献,大致可概括为三点:其一,综合南北二派,弘扬了文入画的传统。唐寅的功绩就在于打破了门户之见,从笔法、气势、笔意和设色上,把南北两派不同的源流,扬长避短,融合在一起,又吸收元画的长处,最后形成结构严谨,风骨奇峭,笔法秀逸,水墨淋漓,意境空灵的独特风格。他的画,既有宋画深厚功力,又有文人画的书卷气,为吴门画派的崛起,为弘扬文入画的传统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二,诗书画的有机结合。唐寅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且诗文、书法的造诣也很深,在诗书画有机结合方面也作出了新的贡献。唐寅书画的贡献,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深化了文人画的题材内容,促进了山水、人物、仕女、花鸟各科的全面发展,加强文人画自我表现意识等,都给后世造成深远影响。
作品欣赏
▲明代 唐寅《湖山一览图》 绢本水墨设色 135×56cm 中国美术馆藏
近处两组山体、丛林、楼屋,衬托隐约远山,大片空白成为湖面,造成空阔境界,远处有舟楫往来。对此画面,似见太湖。细察临水楼台,数人于楼中聚饮,一人凭栏远眺。右下茅屋中,亦露一文人持卷读书。山石以小斧劈法为之,笔法严谨清劲,线条灵活自如;施淡青、淡赭色,清雅宜人。自题:“红霞潋滟碧波平,晴色湖光画不成。此际阑干能独倚,分明身是试登瀛。吴郡唐寅。”钤朱文方印“唐伯虎”、朱文长方印“南京解元”。左上为乾隆题诗。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及邓拓收藏印记。
▲明代 唐寅《骑驴归思图》 绢本淡设色 77.7×37.5cm 上海博物馆藏
▲明代 唐寅《秋风执扇图》 纸本墨笔 77.1×39.3cm 上海博物馆藏
仇英
简介
明代画家
姓名:仇英
别名:字实父,号十洲
生卒年:约1498年(一说约1509年)——1552年
朝代:明代
民族:汉族
籍贯:江苏太仓,后移居吴县
代表作品:《汉宫春晓图》、《桃园仙境图》、《赤壁图》、《玉洞仙源图》、《桃村草堂图》、《剑阁图》、《松溪论画图》、《桃花源图》、《仙山楼阁图》、《莲溪渔隐图》、《桐阴清话轴》、《秋江待渡图》等
艺术生平
仇英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对象,或圆转流美,或劲丽艳爽。偶作花鸟,亦明丽有致。与沈周、文征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
仇英出身卑微,是名民间漆匠,兼为绘制房屋栋梁装饰彩绘的画工。仇英以卖画为生,由于天资不凡,深得理法,人物、山水、走兽、楼台亭阁等画皆秀丽精妙。尤擅人物画,追摹古法,人物神态自然生动且准确传神,为明代工笔之杰,在画坛声誉卓著。
艺术成就
仇英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界画,尤长于临摹。他功力精湛,以临仿唐宋名家稿本为多。画法主要师承赵伯驹和南宋“院体”画,青绿山水和人物故事画,形象精确,工细雅秀,色彩鲜艳,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融入了文人画所崇尚的主题和笔墨情趣。仇英擅人物画,尤工仕女,重视对历史题材的刻画和描绘,吸收南宋马和之及元人技法,笔力刚健,特擅临摹,粉图黄纸,落笔乱真。至于发翠豪金,综丹缕素,精丽绝逸,无愧古人,尤善于用粗细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或圆转流畅,或顿挫劲利,既长设色,又善白描。人物造型准确,概括力强,形象秀美,线条流畅,有别于时流的板刻习气,直趋宋人室,对后来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宫仕女画都有很大影响,成为时代仕女美的典范,后人评其工笔仕女,刻画细腻,神采飞动,精丽艳逸,为明代之杰出者。杰出作品有《竹林品古》、《汉宫春晓图》卷(配图为此画局部)、《供职图》等。
仇英的山水画大多是与人物活动结合起来,人物的情趣取自文人的隐居生活。山水画主要有两种风格:一是青绿山水中的小青绿,取法南宋赵伯驹、赵伯骕等,弃前人青绿山水中的金粉之气,略得文人逸气,画风清丽娟秀,手法写实工整而不失灵动活泼。二是设色山水,深受南宋李唐工致一路画风的影响,又兼取刘松年精巧明丽的用笔。他的山水画喜设大青绿色,用笔萧疏,意境简远。仇英青绿山水画的贡献,在于善于综合和融会前代各家之长,既保持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又融放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反映了明中期后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合流的发展趋势。仇英在水墨山水方面也颇有建树。从李唐风格变化而来,有时作界画楼阁,尤为细密。常作上林图,人物、鸟兽、山林、台观、旗辇、军容,皆忆写古贤名笔,斟酌而成,可渭绘事之绝境,艺林之胜事。
仇英的绘画风格在“明四家”中最为多样化。他没有选择文人画作为主要画风,而是穷其一生专注于复兴青绿山水,在山水画领域取得骄人的成就。仇英通晓各种造型语言和表现技巧,这一定程度上也是从传统绘画中广泛汲取艺术养分的结果。从题材上说,仇氏的人物仕女画、山水画、水墨画无所不精,表现文人悠闲生活的绘画样式。在短暂的艺术生涯中,仇英创作了大量精美的艺术作品,并在人物画、青绿山水画等领域皆有超越前贤、开拓新格的独诣之处。
作品欣赏
▲明代 仇英 《采芝图》绢本水墨设色 汉宫春晓图 119×66.2cm 中国美术馆藏
图绘景致呈两段布局,前实后虚,中景留白,不知是水是云,几不着笔墨,稍加渲染,便营造出烟云缥缈的神仙境地。画面主体为中部右侧立于巨石之上的一位文士,神态安详,衣襟飘飘,恍若仙境中人;下部虬松盘曲葱郁,一童子正专著采摘灵芝,旁有流泉穿岩而出;远景万竿烟竹,青翠层叠,随风俯仰,好一片清凉,最远处两抹青山逶迤。山石的勾勒与皴法,均极细润绵密,设色工致柔和,使全画意境更臻幽雅清丽。
画面右上篆书题写“采芝图”,款署“仇英实父制”,后钤葫芦印“十洲”、方印“仇氏实父”。
▲明代 仇英 绢本设色 汉宫春晓图 纵30.6厘米 横574.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 仇英 绢本设色 桃源仙境图 纵175厘米 横66.7厘米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