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顶格网 > 杂谈 > >正文

​吴宓-从咸阳走出的中国近代大儒

摘要吴宓-从咸阳走出的中国近代大儒 因为一部电视剧《那年花开正月圆》,小编知道了一个人吴聘,在剧中他是女主角周莹早逝的丈夫,也因为资料提示,小编串门式地看到了另一个响当...

吴宓-从咸阳走出的中国近代大儒

因为一部电视剧《那年花开正月圆》,小编知道了一个人吴聘,在剧中他是女主角周莹早逝的丈夫,也因为资料提示,小编串门式地看到了另一个响当当的人名——吴宓。

吴宓,这位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的正是咱们咸阳泾阳人,他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

1894年8月出生于咸阳泾阳县的吴宓,小时候的吴宓热爱读书,即颂成章,有过目不忘之才,甚至我们经常听到的一边读书一边蘸着墨水吃饭还称赞“香、香、香”的小名人就是吴宓。因为家境殷实,自身又热爱读书,吴宓很幸运地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学术之路。

吴宓在自身热爱的学术之路的建树主要有以下几处:

1、开创比较文学研究。

吴宓在中国开创了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的研究,把比较文学引入中国学术领域,曾发表了《新文化运动》和《中国之新旧事物》等多篇重要的比较文学论文,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吴宓还是我国比较文学的先驱,他不仅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学习比较文学的学者,而且是在高等学校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和运用其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的第一人。

2、参与创办清华国学研究院

1925年初,清华学校欲设立国学研究院,在校长曹云祥主持下,由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出面,先后聘请了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李济为教授,这就是后来名动天下、流传久远的"五星聚奎"。他们都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学者,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正是由于拥有他们,创办后,开创出一股研究国学的新风气,桃李门生、私淑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国学界,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3、创办《衡学》杂志

在南京任教期间,与柳诒徵、刘伯明、梅光迪、胡先骕、汤用彤等创办《学衡》杂志,任总编辑。该刊11年间共出版79期。其宗旨主要是提倡国学,兼介欧美学术。因于白话文持异议,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形成对峙之势。

4、"红学"研究

吴宓还是一位很有建树的红学大师。早年潜心研究《红楼梦》,留美期间,即在《民心周报》发表了《(红楼梦)新谈》,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最早评论《红楼梦》的论文。1944年曾赴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作《红楼梦》学术报告,轰动一时。次年,成都的《流星》《成都周刊》等刊物相继发表了他的《(红楼梦)之文学价值》、《(红楼梦)之人物典型》、《(红楼梦)之教训》、《贾宝玉之性格》、《王熙凤之性格》及《论紫鹃》等多篇红学论文。1947年回陕省亲时,应邀在西北大学客席讲授红学。1963年,曾帮助重庆市川剧二团编导川剧《晴雯传》。他对《红楼梦》研究,造诣精深,享誉中外,是最早将《红楼梦》推介到国外的权威学者之一。在国内红学界,他与胡适、蔡元培、俞平伯、景梅九、周汝昌等红学专家齐名。在红学研究方面,吴宓先生著述颇丰,曾用中、英文发表过《红楼梦新谈》、《石头记评赞》、《红楼梦之文学价值》、《红楼梦与世界文学》、《红楼梦之人物典型》等极有见地的文学论著,对推动我国和国际红学的发展研究起了巨大的作用。

5、教书育人

吴宓终生从教,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近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曾经培养出大批学有所成的知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以及外国文学的研究和翻译人才。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曹禺、李健吾、赵瑞蕻、张骏祥、季羡林、李赋宁、田德望、张君川、王岷源、刘盼遂、高亨、赵萝蕤、谢国桢、徐中舒、姜亮夫、姚名达、王力、吕叔湘、向达、浦江清、贺麟、沈有鼎(以上为清华大学时期)及王佐良、周钰良、杨周翰、许国璋、赵瑞、王般、李鲸石、许渊冲、查良铮、何兆武、袁可嘉、金堤、杜运夑、李廷先(以上为西南联大时期)等人,都出自他的门下或受到他的教诲。

最后回归主题,究竟这位近代大儒究竟和最近热播的《那年花开正月圆》中的吴家大院有何关系,还有待细细深究。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