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报》11月11日
《教育时报》11月11日
标题新闻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 教育部印发《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将绿色低碳要求融入各学段课程教材
■ 教育部通报违规竞赛问题查处情况,奥林匹克英语大赛、希望数学等被取缔
■ “双减”的河南行动⑪
■ 注重“校内提质”与“校外治理”联动,强化省级统筹,省市县同频共振、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 聚焦“三提高”,紧盯“三严格”,多措并举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
■ 课堂教学再提质、作业管理再强化、课后服务再提升、宣传引导再深入,让每个人都感受得到“双减”之效
“双减”之效,让每个人都感受得到
□ 本报记者 苏江召
87.8%的学生认为作业量明显减少,90%以上的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92%以上的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88.3%的学生表示喜欢学校的课后服务;绝大多数学生校外培训时长较“双减”前减少了50%以上……
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有效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报告》指出,“双减”改革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认可,经过各方不懈努力,校外培训市场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校内减负提质受到普遍认可,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
“双减”政策实施,让教育回归本质。图片来源: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
“双减”实施一年多来,我省“双减”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开展的“双减”满意度问卷调查中,我省收到了639万份家长无记名调查问卷,97.24%的学生、97.49%的家长对“双减”工作表示满意。
“重”顶层设计,“健”工作机制
形成“双减”推进合力
2021年11月,省教育厅印发《河南省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从课堂教学、教育评价、课后服务等6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
4月13日,省教育厅等9部门联合印发《河南省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资金监管暂行规定》,依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
4月22日,全省召开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电视电话会议,推动“双减”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
“双减”工作部署以来,我省注重“校内提质”与“校外治理”联动,强化省级统筹,及时出台贯彻措施和配套文件,成立“双减”工作协调机制,设立专门监管机构,明确将“双减”工作作为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的“双一号工程”,建立全省专项督导半月报、工作信息日报等信息报送制度,省市县同频共振、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我们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出台课后服务、‘营改非’、‘备改审’、资金监管、消防安全管理等政策文件近百份,不断健全政策制度体系,形成了覆盖校内校外全过程、全链条的政策制度体系。联合省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开展全省‘双减’工作专项督查、基础教育阶段校外培训专项整治等行动,积极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省教育厅副厅长毛杰说,“全面有力、环环相扣的政策密集出台,多部门协同联动、深入推进的攻坚行动,推动‘双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双减”始于教育但不止于教育,需要广泛汇聚各方合力。我省积极通过家长会、专家讲座、媒体宣传等多层次、立体化、系列化的方式,广泛宣传“双减”政策、科学的教育观和家庭教育观念、“双减”工作取得的实际成效和学生学业质量保障情况等,使全社会支持和认可“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很多家长由开始的吐槽或观望,逐渐变为理解和支持。
“提”校内质量,“规”校外培训
营造良好育人生态
11月2日,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公布河南省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示范区、示范校评选结果的通知》,确定示范区15个、示范校115所。这是我省推进校内教育提质增效、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重要举措。
据了解,“双减”实施一年多来,省教育厅聚焦“三提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紧盯“三严格”(严格审批登记、严格风险管控、严格日常监管),先后出台义务教育22个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义务教育阶段15个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等方面的系列文件,成立河南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示范区、示范校创建工作,评选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和作业管理典型案例,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回头看”等行动,多措并举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
我省各地在优化作业管理、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等方面,也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如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一管三精一辅导”的作业管理模式,被教育部确定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作业管理的典型案例;河南省规范义务教育学科课堂教学行为、洛阳市洛龙区开展关心关爱教师行动、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漓江路小学统筹资源构建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等诸多经验做法,被教育部选为学校落实“双减”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登封市实施的“五小工程”(小洗浴房、小洗衣房、小理发室、小健身房、小休憩室),被《中国教育报》重点报道……
截至目前,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建立作业公示制度、作业时间控制达标等9个方面均达到100%;义务教育阶段99%以上的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较“双减”前提高了50.53%;全省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为94.04%,开展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校实现了100%覆盖有需求的学生等“三个100%”;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达到93.32%,学科类培训机构“营改非”、资金监管、政府指导价实现“全覆盖”。
“双减”实施的效果如何,家长的感受最直接。“原来一到周末,就得奔波在送孩子上补习班的路上,既费精力又费钱。”“现在孩子作业少了,课后生活丰富了,脸上的笑容多了。”……“双减”政策让不少家长从“鸡娃”“内卷”的思路中走了出来,教育焦虑大大缓解,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生态与育人格局。
“固”治理成果,“谋”改革全局
扫除盲点提升水平
“‘双减’实施一年多,‘减’的效果是明显的:作业量、考试次数、文化课学习时长等都大幅度减少。”长垣市第一初级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蔡瑞昌说,“‘量’减少了,要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需在‘质’的提升上下大功夫。”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教育局副局长、创新街小学校长徐建梅在“双减”工作推进中很有感触。她表示,持续巩固“双减”效果的同时,还要全面谋划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强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科学引导家长的理念,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专业引领。
《报告》也指出,“双减”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目前还有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难题还需破解、在非学科类培训监管上还存在短板、在校内提质增效上还存在差距等问题和不足。下一步,将巩固前期治理成果,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强化日常监督管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防范化解风险隐患,进一步提升“双减”水平。
针对《报告》中提到的问题,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育学院院长王振存认为:进一步做好“双减”工作,需要从创新教育观念上入手,从校内提质增效上推进,从治理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上破解,从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上着力。
“教育非一日之功,‘双减’改革成效正逐渐显现。”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胡全胜表示,“《报告》为我们下一步推进‘双减’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在课堂教学再提质、作业管理再强化、课后服务再提升、宣传引导再深入上下功夫,推进改革不动摇,综合施治不松手,让每个人都感受得到‘双减’之效。”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南阳:“三个结合”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记者 王丙双)“我们要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陕西延安、河南安阳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开展‘观念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结合起来,与推动当前教育重点工作结合起来,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市教育系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10月31日,在南阳市教育局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会议上,该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文普对全市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安排部署。
领会精神实质,营造浓厚氛围
专题会议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局机关同志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加快推进南阳教育强市建设进程,为全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贡献教育力量。全市教育系统要充分利用《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河南教育宣传网等新闻媒体,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宣传报道,深入宣传教育系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和学习成效,在全市教育系统营造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浓厚氛围。
拓宽学习渠道,注重学习实效
连日来,南阳市教育系统通过专题报告会、思政课教学、主题党团日活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实现了教育系统全覆盖。
作为城乡手拉手帮扶结对学校,南阳市第十二小学校邀请党的二十大代表、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为广大教师做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报告。张玉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具体事例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做了深入而系统的阐释。与会同志纷纷表示,将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学生心中种下爱国和创新的种子,让孩子们守住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和爱国主义的魂。
“我们要以‘和’文化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在南阳市第十五小学校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会议上,该校党总支书记、校长常春环的话掷地有声。
“我们与南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一起研讨如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堂,积极承办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集体备课展示活动,让思政课堂成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主渠道。”谈起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南阳市教育局思政科科长顾琳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做到“三个结合”,推动事业发展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河南安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相结合。南阳市教育局指出,全市教育系统要把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等作为教育系统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把老一辈革命家和共产党人留下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传承好、发扬好;大力开展南阳市红色文化教育研究,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全市教育系统为打造全省教育高地、全国教育名地而努力奋斗。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深入开展“观念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相结合。南阳市教育局强调,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是要动员全市教育系统以更为先进的思想观念、更加过硬的工作作风、更高水平的能力素质,投身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南阳落地生根。加强局机关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工作成效的评价,考评结果作为评先评优、干部提拔任用的主要依据。督促所有同志以自己的精彩让教育更出彩,以教育的出彩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添彩。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推动当前教育重点工作开展相结合。一是抓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建立完善应急预案,储备足量防控物资,坚决把病毒阻挡在校园之外。二是建设南阳市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实施中职教育扩容工程,新建改扩建一批中职学校,高标准构建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建好管好南阳市中心城区完全学校,加快张仲景国医大学复建和南阳市第一中学校新校区建设步伐,确保明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
教育部印发《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
本报讯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评价指南》根据特殊教育办学特点,明确了政府履行职责、课程教学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组织管理、学生适宜发展5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共18项关键指标和49个考查要点。
《评价指南》明确,各地要建立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牵头、多方参与的评价组织实施机制,结合实际制定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具体标准;要分层分类细化评价指标内容与评价方式,实行县(市、区)和学校自评、市级审核、省级全面评价和国家抽查监测;要处理好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学段质量评价制度的衔接、互补,原则上每3-5年一轮,与中小学质量评价统筹同步实施,实现全覆盖。
(时闻)
我省将持续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记者 张利军)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实施职业启蒙教育,建设300个左右省级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近日,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20项重点任务,推动职业教育吸引力、培养质量和服务发展能力实现显著提高,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河南建设。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我省将重点建设70所左右省级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和10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建设30所左右省级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力争更多高职学校入围国家“双高计划”。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支持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职业本科学校,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开设职业本科专业。
为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渗透融通,我省将推进实施职业启蒙教育,把劳动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设300个左右省级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同时探索综合高中建设路径,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在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我省将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围绕国家和省重大战略,推动每所职业学校重点面向2-3个产业建设3-5个骨干专业群,通过新建、整合打造一批紧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学校;打造750个左右省级示范专业点,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重点培育打造一批河南特色职业教育品牌;建设5个左右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争创若干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打造一批产教融合标杆行业,认定一批省级示范性产教融合项目。
(时闻)
■ 校长面对面
编者按:近期,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52所区属中小学共计55名书记、校长全部排出课表,陆续走上讲台的举措,在网上引发热议。有的说,书记、校长给学生上课,本应该是分内之事;有的说,“校长上课”是学校发展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条件。
各种意见交织下,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浮出水面——校长的根本职责究竟是什么,以及书记、校长上讲台带来的利好和困难有哪些?本期专门约请教育局局长、学校校长一起进行研讨,从不同角度理职责、谈观点、说看法、提意见。
校长上讲台,无关该不该
本报资料图
本期嘉宾
洛阳市偃师区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 段武刚
新蔡县实验小学校长 周海阔
济源实验小学校长 杨迎军
深入教学一线,可以避免走弯路
□ 段武刚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对一所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书记、校长虽然身兼管理事务,但如果能回归讲台,长期冲锋教学一线,为广大教师做出表率,就能够树牢业务为王、教学为先的鲜明导向。因此,我个人主张,学校的书记、校长应该坚持冲锋在教学一线。
书记、校长是从优秀的教师中选拔出来的,多数是教学能手或学科带头人。一个能长期站在讲台上教课的书记、校长是很能令教师信服的。他们如果能够带头教课,既可以身体力行感受学校管理与一线教学的有机结合,也可以减少一些形式主义的无效活动。深入教学一线可以使书记、校长熟悉教学的真实情况,省去许多调研环节,避免走弯路,少做无用功;所做出的决策也会更贴近学校实际,符合师生心愿,有效提升学校管理效率和水平,营造耐劳勤勉、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校园文化,其引领效果来得更自然,实现润物细无声。
良好的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对学校的管理活动、教育教学工作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书记、校长与学校教师一样,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相互听评课,提升教学能力,会使学校教师从心底里感受到书记、校长也是大家中的一员,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是有资格、有能力领导他们的,这种非权力因素的人格力量是任何行政手段都无法替代的。
事实已经证明,长时间离开教学一线的书记、校长,管理会出现僵化、官化,缺乏针对性,脱离教学实际,进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书记、校长深入教学一线,更有利于校长改进学校管理,增强人性化、亲和力,保持与教育心贴心的温度。只有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没有心理距离,心贴心、背靠背,才能更大程度激发教师工作潜能。
学校的主业是教育教学,课堂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离开了课堂的教育教学管理,就是空中楼阁。书记、校长不上课,不仅会荒废自己打拼多年的专业,还会导致学校管理和教学“两张皮”。推动书记、校长深入一线教课,不仅可以形成倒逼态势,促使他们提升管理思想、领导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学校各项管理举措的落实效果,了解学校教师实际业务水平,获得第一手资料,有效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书记、校长深入课堂一线教课,益处多多。作为一个区域的教育管理者,一方面要推动书记、校长恰当处理好深入一线教学和搞好学校管理的关系,科学调配时间和精力,做到顾此不失彼;另一方面要推动相关部门切实为学校减负,减少非教学活动进校园的频次,让书记、校长能够真正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打造优质的教育品牌。
当好“三大员”,走出校长任课困境
□ 周海阔
校长既是学校的管理者,也是教师的引领者。我认为,课堂是校长生命力长盛不衰的源泉。
首先,校长应成为学校教学的“冲锋员”。理想的校长应是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出色的先行者、引领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学习先进理念、立足学校实际、融汇教师智慧、优化育人蓝图,是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校长任课既可以有效地进行教学管理,充分发挥校长在教学上的领导力和指挥力,又可以带领教师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
但是,校长任课并上好课,关键是要有时间保证。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对区域内校长上课的时间进行统筹规划。如校长的课尽量安排在每天上午的第一节,这样上完课后就可以安心处理其他事务,尽可能减少对教学秩序的影响。
其次,校长应成为学校教学的“消防员”。“消防员”的职责是应对紧急情况。对学校而言,在一线师生遇到突发情况时,校长就是“消防员”,关键时刻顶得上,能应急、能救场,及时了解和熟悉学校教学管理的真实情况,制订符合师生实际情况的管理措施,极大地提升管理的效率。
在此过程中,校长要学会授权赋能,锤炼高效能中层,激发中层干部的内驱力,点燃中层干部的创造力,历练中层干部的领导力,想方设法让想做事的人有事做、能做事的人做成事,助力中层干部提升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抓大放小,把自己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才能把时间留在校园里、留给课堂。
再次,校长应成为学校教学的“潜水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校长更应深入探寻、挑战自我,深入课堂,深入学生,参与教研,参与教学,了解教情、学情,不断反思,勇于创新。担任一线教师的校长才会真正懂得教师的劳苦,才能在学校管理中体贴教师,才能用人性化的管理手段赢得教师的尊重,才会在摸清教育规律后,让教师队伍发展得更加茁壮。
校长需要思想统帅、榜样引路、管理协调,不能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课堂教学中,任课的主要目的是亲近教学、了解教学、体察学生、进行实践。就小学而言,校长可选择低年级学段的课(每周4-6节),既保证自己对课堂的坚守,保持自己学科的教学优势,还能较好地发挥率先垂范作用,提高自己的教学影响力,带动其他行政领导参与教学,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总之,不任课的中小学校长也可以做个好校长,但任课并深谙教育规律的校长则更有可能成为好校长!
发挥专业型校长的“主线”作用
□ 杨迎军
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立德树人成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校长的角色定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热议。当前,关于校长是否应该冲锋教学一线,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我想谈一些自己的感悟和想法。
明晰“教学一线”的内涵
我们讨论“书记、校长是否应该冲锋教学一线”这一话题,首先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教学一线”?我认为“教学一线”应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学一线是指直接给学生授课,广义的教学一线应该是指直接参与教育学生活动。
校长本身就具有双重身份,从教师这个身份来说,是指直接参与到教育学生的活动中去。我在“教学一线”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坚持每学期给学生讲好一节思想政治课,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二是坚持每周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凝练推广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老师的授课水平;三是每月召开一次面对面的“校长有约”见面会,直接面对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切实为学生减负解压。
界定校长“一线”的位置
叶圣陶先生指出:“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要先评论它的校长。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就会有什么样的老师和学生。”一定意义上讲,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汇聚,是老师和学生学习的楷模。
校长的“一线”在哪里?我认为校长的“一线”就是要求自己先一步发展,尽快成长为专业型校长。因为校长自身发展和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校长个体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和进程。特别是进入新时代,要想担起学校发展、人才培养的重任,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校长的专业化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校长不断提升领导能力,优化教育战略思维,提高理论知识及业务管理能力、引领课程与教学变革能力、学校特色建设能力等综合素养。
归纳起来,校长要有先进的办学思想、有高超的学识水平、有卓越的管理能力、有培育管理文化的能力、有健全的人格魅力。
坚守校长工作的“主线”
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专业型校长,应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我认为专业型校长的“主线”不再是领导者,而应是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利用自己的独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做推动学校发展的引领者、管理者、服务者。换句话说,一校之长就是要做师者之师。
总之,一校之长,应该是专业型校长。我们应该站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教育高度,审视与规划学校的未来,这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我们的“主线”!
■ 课后服务的河南示范
锁定需求,让服务模式“实”起来
□ 本报记者 杜帅鹏
上下班“弹性制”、工会活动暖人心、跟进指导保质量……近日,记者从郑州市二七区长江西路小学了解到,随着“双减”不断走向深入,该校立足需求,全方位探索出一种既能保证学生学业成绩稳步提升,又能致力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后服务实践模式。
“三段式”服务,让家长放心。学校采用“三段式”课后服务形式,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阳光体育运动时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快乐阅读时刻”,致力作业辅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快乐社团时刻”,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信息化”办公,让教师舒心。学校在课后服务中实施电子信息化办公,教师利用钉钉群完成值班安排、学生签到及请假等。家长通过钉钉群“班级风采”版块,查看学生当日课后学习的活动照片。“信息化”办公的介入提升了课后服务的工作效率,让老师的课后服务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开拓公益资源,延伸实践课程。学校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引进面塑、纸雕、糖画、编发、茶文化等多项公益资源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公益资源课程优化利用。同时,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去”,进入社区、养老院等场所,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寻找丝路”“豫文化”等研究性学习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开设家长课程,形成育人合力。为切实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充分发挥优秀家长的辐射作用,学校开设家长“智慧”系列课程。课程的开设给学生提供了另外一片吸收营养的纯净舞台,参与上课的家长来自不同的行业、从事不同的职业。家长的参与是对学校工作的肯定和监督,良好的家校育人模式让学校的课后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更有力量。
瞄准“小切口”,为孩子成长搭建精彩舞台
□ 本报记者 靳建辉
“我们学校是许昌市东城区首批课后服务试点学校,以日常管理的‘小切口’推进育人方式和教育评价方式的‘大改革’,积极落实‘双减’‘五项管理’,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近日,许昌市学府街小学校长赵明霞在谈起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时如是说。
据了解,该校大力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推动形成良好教育生态,不断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的课后服务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辅导和社团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各年级创新作业方式,老师们精心设计开放、创新、分层、弹性的多样化作业。作业形式上,知识巩固型作业、实践操作型作业、考察探究型作业与心智成长型作业相结合;作业布置上,规定作业与自选作业相结合。灵活的作业安排让学生学在其中又趣在其中、乐在其中。
学校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参加体育、艺术、科技等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创造力。目前,学校有手工制作、科学、计算机等50多个社团,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学校不断创新课后服务方式和内容,加强对课后服务工作的宣传,及时总结课后服务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推动形成关心、支持课后服务工作的良好局面,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组织家长代表全过程参与,定期收集学生、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意见建议,规范和监督课后服务工作。
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是“五育”并举的演练场,也是激发潜能、个性成长的舞台。在丰富、多彩而有温度的课后时光中,学校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得更有效的成长。
■ “出彩河南人”2022最美教师·潘家贺
组委会授予潘家贺的颁奖辞:你是他们的眼睛,他们是你的天空。命运遮住了他们的眼帘,你在他们心中描绘出四季风景;眼睛看不到世界的缤纷,你用音符护送他们,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向多彩的未来。你是“出彩河南人”2022最美教师——潘家贺。
用爱的音符为盲童搭建梦想舞台
□ 本报记者 张利军
“哪怕风雨模糊了太阳的光泽,有你的爱我不会停止前行。你的爱是我的眼睛,让我看见白云看见满天星星……”这首《爱是我的眼睛》,是商丘市特殊教育学校“苔花合唱团”孩子们最爱唱的一首歌。受疫情影响,不能到学校进行现场采访的记者,有幸在临时组建的微信采访群里又听到了孩子们的这天籁之音。
有歌声才有快乐,有音乐才有梦想
分享这段合唱链接的,就是“苔花合唱团”的辅导老师、商丘市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师潘家贺。正是唱着这首歌,潘家贺带领孩子们站上了第15届中国合唱节的舞台,并一举夺得童声组的金奖。以音乐为媒,12年来,潘家贺用爱的音符不断为盲童搭建着梦想的舞台。
热爱:一次机缘巧合与特教结缘
从“出彩河南人”2022最美教师发布仪式现场匆匆一面的采访,到潘家贺回到商丘、回到学校这两个月里,记者与他的联系一直没有断。
平时,他负责学校三个年级的音乐教学和“苔花合唱团”的辅导训练,周末还要参加商丘市教体局教师合唱团排练……他似乎就没有大块儿休息的时间。
10月中下旬,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潘家贺也被封控在家。除了隔三岔五与孩子们语音聊聊天,关注他们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潘家贺终于有了坐下来的时间,向记者梳理一下他与特教孩子们的情缘。
2009年,还在商丘师范学院音乐系读大四的潘家贺,一次机缘巧合来到商丘市特殊教育学校为孩子们排练合唱。“在教孩子们唱歌时,看到这些孩子虽然身有残疾,但学习唱歌非常用心,这让我非常感动。音乐对于健全孩子来说是锦上添花,而对用声音感知世界的视障孩子来说,那是雪中送炭。”从那时起,潘家贺就有了毕业后留在这里的念头。
在排练过程中,这位专业、敬业、有爱的年轻小伙儿也引起了校长曹昭义的关注:“他很喜欢这些孩子,指导非常用心,又是音乐专业。当时,学校特别缺音乐老师,尤其是缺男老师,就觉得这个小伙子很不错。”
手把手地教,揉进日复一日的平淡
就这样,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特教事业的热爱交织,让潘家贺一毕业,就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商丘市特殊教育学校抛来的橄榄枝。
然而,踌躇满志的他,刚踏上工作岗位便受到了挫折。“刚毕业的时候一根筋,其实还不怎么了解盲童这个群体,首先交流都是一个大问题。”潘家贺回忆起那时的经历仍有些唏嘘。同时,有些孩子还不具备运用盲文点的能力,学习文化知识和音乐知识便无从下手,合唱排练更是步履维艰。
对一时陷入迷茫与苦闷的他,父亲看在眼里,并用自己孤儿的童年经历开导他:先天失明的孩子是多么需要呵护与帮助;只要用心,没有做不成的事!“父亲的谆谆教诲,打开了我的心结,增强了我的自信,也给我开启了爱的源泉。还有,看到我们学校有那么多优秀的教师,很多都是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特教事业。为了这份热爱,不能被眼前的这点挫折就打倒了,我会坚持走下去,无怨无悔。”潘家贺说。
为了感受盲童的心理,摸索教育他们的方法,潘家贺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把自己的眼睛蒙起来,用盲人的方式去适应一切细节。“你可以先试着闭上眼睛5分钟,在屋子里走个两三圈,然后再将这5分钟放大到一辈子,你就会有深切的感受,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走进他们的心灵。”采访中,潘家贺向记者讲述他的心得。
正是感同身受的体验,他很快走进了学生的心里,融入了全校100多名盲童的群体。
浸润:用“苔花”精神让孩子们汲取成长力量
11月9日,在潘家贺用微信建的临时采访群里,记者见到了欣怡、欣亚双胞胎姐妹俩。因疫情居家学习的姐妹俩一上来就问:“啥时候能回学校呀?都想潘老师了!”
在“出彩河南人”2022最美教师发布仪式的合唱演出中,姐妹俩自信阳光的表现就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6年前,姐妹俩刚到学校时却十分孤僻,基本不与外界交流。潘家贺从关心她们生活入手,悄悄走近她们,细心倾听她们讲话,发现她们爱听音乐,一听到音乐马上会安静下来。有了这个发现,潘家贺就有意识地一见到她们就唱歌。渐渐地,她们不但主动开始与他说话了,而且还成为了好朋友。潘家贺及时地鼓励她们,教她们唱歌,就这样把她们引上了热爱音乐的道路。
让孩子们通过触摸来感知声音的律动
2014年,在潘家贺的建议下,学校正式成立了学生合唱团,曹昭义还给合唱团起了个很特别的名字——“苔花合唱团”。“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们起这个名字,就是想以此来激励孩子们,要有苔花的精神,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现在欣怡和欣亚可都是‘苔花合唱团’的主力!”潘家贺欣慰地说,“6年来,姐妹花改变的不仅是年龄,最大的改变是自信了,会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更多的情感,面对以后的生活也更有力量了。”
专业合唱讲究仪态动作,强调面部表情,可什么是微笑,对于这群什么都看不见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于是,潘家贺摸索出一个新的教学方式——微笑时面部苹果肌是什么状态、气息发声时横膈肌是什么状态等,他总会拿自己做“试验品”,让孩子靠一遍遍的触摸来感知。每天练习时间有时候会达到十几个小时,一个动作一个发音都要反复推敲,而且因为盲童的视力缺陷,要付出比正常孩子更多的努力。在这样一个练习过程中,潘家贺会一直陪着孩子们,不失时机地给予他们不同的肯定,鼓励他们学会坚持、学会团结、学会协作。
“孩子们也都很努力,他们的坚持,他们对合唱的热爱,也让我很感动。”潘家贺告诉记者。如今,像欣怡、欣亚一样,孩子们通过合唱,找到了自信,懂得了坚持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对未来更是充满憧憬。
“在此之前,我都不敢想象自己的孩子能在这么多大舞台上拿奖。特别感谢潘老师像父母一样对孩子悉心教导,让孩子重拾了自信。一次次的比赛让我的孩子特别有成就感,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光和前进的动力!”学生黄亦琰的妈妈陈丽告诉记者。
感同身受,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其实潘老师在我心目中,就像天上的星星,永远给我们照耀着前方的路,让我们感觉到温暖,感觉到前方都是光明的。没有惧怕,没有恐惧,虽然很小我没有了妈妈,但上学时有潘老师给我们的爱,我真的很幸福。可以说,没有潘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2014年毕业的董慧慧后来上了大学,现已结婚成家,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提起潘老师的好,董慧慧的语音里带着啜泣。
绽放:在平凡岗位上谱写不一样的人生
“苔花合唱团”成立8年来,由市里到省里,从国家级平台到走出国门参加国际交流演出,潘家贺带领合唱团先后获得第15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童声组一级合唱团、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世界的回声”合唱音乐会优秀展演奖、第15届中国合唱节童声组金奖等50多项荣誉。
8年,无数个日日夜夜,他把爱化成心血与汗水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与孩子们一起登上了一个又一个在旁人看来难以逾越的高峰。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这所普通的特教学校,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守着这群可爱的孩子,潘家贺也在奋力谱写着自己不一样的人生: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首批文明社团指导教师,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合唱协会常务理事,商丘市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
近年来,潘家贺在合唱教育中取得的多项成就,也让他逐渐走到了公众视野中,可是在大学期间他学习的专业却是钢琴专业。
携手,一路朝前走
在大学空闲时间,潘家贺有时会给学校的合唱团去做钢琴伴奏。后来他们学校来了一位合唱指挥何丙瑞,也给了潘家贺很多专业知识的指导,这让他受益匪浅。潘家贺对于这段经历感到庆幸。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陈家海教授也是潘家贺学习专业合唱指挥的引路人。“这个孩子特别有爱心,能吃苦,学习音乐非常用心。”陈家海对这个带领盲童追求音乐梦想的小伙子也赞赏有加。
“他是个非常专一的人,对合唱教育的热爱令人佩服。”妻子徐慧提起潘家贺对合唱的痴迷也很是感慨,“他每天早上7点钟去学校,晚上9点多钟才会回家。在忙碌一天后,他并不会像平常人那样,下班了刷一刷手机、看看电影放松一下,他会继续看一些合唱专业领域的内容。”
学校办公室主任田洁认为潘家贺是个很有理想的青年。在2010年学校有合唱团的时候,最开始是由田洁管理合唱团,后来由于岗位调整,由潘家贺接替负责合唱团的主要工作。“他一旦认准的事儿,就不会轻言放弃。这些年,他为了辅导合唱团的孩子们付出了太多太多。”田洁也很感激潘家贺,感谢他能带领孩子们走上更大的舞台,完成了大家的梦想,让孩子们被更多的目光关注到。
“这些年,他还做了很多公益事业。”记者从熟悉潘家贺的商丘市教体局艺术专干刘亚昀那里了解到,2017年,为帮助全市的音乐教师合唱团训练,他卖了一套房子,在商丘一处写字楼里置换了一个场地装修成排练厅,无偿为教师合唱训练提供服务;为帮助乡村的儿童学习音乐,他还在商丘市梁园区李庄乡秦小庄小学的河南省乡村音乐厅做常任指挥,在很多地方参加公益演出,还帮助商丘市各县区组建合唱团,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祝贺我们的潘老师获奖了!(本报记者 张利军摄)
“每每听到孩子们深情的歌唱,我都无比地激动自豪和幸福,我相信,音符上跳动着色彩,这些孩子们在歌声中看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也会更加热爱这个世界。”潘家贺告诉记者。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 最美印象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当记者了解到,潘家贺将自己的一套房子卖掉,置换了一个排练厅,无偿为全市的音乐教师合唱训练提供服务,起初是不信的。
一个只有100多个学生的小学校的普通音乐老师,甚至家里每月还在为房贷、车贷疲于奔命,怎么会这样做?这得有着怎样的热爱才会这样做?这话没等到我开口问他,便已在他对合唱团的担忧中找到了答案。
音乐,合唱,对盲校孩子来说,无疑是给他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让阳光能够照射进来。“如米小苔花,胸怀大舞台。”正是这一个个舞台,他们的价值不断得到肯定,人生更加自信,未来也将会更加多彩。
商丘市教体局十分重视各学校的美育工作,合唱在全市教育系统有着良好的土壤。潘家贺除了悉心指导“苔花合唱团”的孩子们,还以自己苦练的专业技能,活跃在全市合唱教育的队伍中,贡献着自己尽可能大的力量。
“有了氛围,才能不断提高。如果只站在自己学校这片视野训练孩子们,那么我们的合唱团也不会有太大的提高,孩子们也不会走得太远。”潘家贺的这番话,是记者没有想到的。
因为热爱,让他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思考。为了让变声后的盲生男孩儿也能通过合唱得到艺术滋养,他还有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专门为盲生成立男生合唱团,让他们也有一方自己的舞台。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这句话,适用于热爱合唱的孩子们,在这里似乎更适用于潘家贺身上。在男教师稀缺的特教学校里,他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带领孩子们无数次的坚持,甚至卖掉房子无悔的付出,无他,唯有热爱。
想到这儿,记者脑海里不禁闪现出同为特教老师的刘文婷、梁琰、郭朝阳、何克珍的身影。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因为热爱,所以最美。
标签: